三国旌旗_第140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140节 (第3/4页)

被攻破,面沉似水,但曹操也知道,这是在怪不得夏侯惇和许褚,李重的优势太大了。无论是在人数,还是地势,还是心理状态,河北兵卒都占据绝对上风,能斩杀高览,已经属于曹操运气逆天了。

    所以曹操立即给许褚传令,速速撤军渡河。

    这道军令直接将夏侯惇推入腹背受敌的地步!

    但许褚也不敢违抗曹操的军令,相对来说,保护曹操才是许褚的真正任务,现在许褚和曹操只能给夏侯惇祈祷了。

    战场响起急促的鸣金声,夏侯惇的步兵军阵迅速收缩,停留在渡河军队前方,做最后的抵挡。

    夏侯惇也听到鸣金之声,奋力猛攻几招,逼退太史慈,拨马就往回跑。夏侯惇勇猛是勇猛,但夏侯惇也不是狂妄自大之辈,一个太史慈就够他喝一壶的了,万一追杀许褚的赵云清醒过来,回头夹击自己,估计就再也见不到明天的太阳了。

    也幸亏赵云一心想要为高览复仇,眼里只有许褚,不然的话,明年的今日曹操真就得给夏侯惇上香了。

    但夏侯惇跑得了,夏侯惇手下的骑兵却没有夏侯惇的灵活性,骑兵在交战之中转身逃跑太危险了,攻击力和防御力都接近于零,几乎就在夏侯惇招呼撤兵,骑兵转身的一刹那,河北精骑就砍落了上百名敌军。

    曹操的心都在滴血,每一名骑兵都是曹操军中的精华所在,也是曹操东山再起的种子,就这么死在汶水岸边,让曹操几欲抓狂。

    说实话,如果时间回转,曹操宁可许褚没有一刀秒杀了高览,让战事处在可以控制的状态下,这样一来,夏侯惇的军阵至少能多坚持一刻钟的时间。

    有了这一刻钟的时间,曹操完全能将所有的骑兵撤到汶水南岸,至于夏侯惇的步兵,曹操早就有放弃的打算了,他们就是曹操的弃子。

    也确实如同曹操想的一样,如果不是高览身死,赵云和太史慈绝对不会硬冲夏侯惇的军阵。

    这不是颠倒黑白,实际上赵云和太史慈带着骑兵和夏侯惇许褚对冲更安全一些,最起码,两军都明面厮杀,依照他们的武艺,只要不犯浑,护住自身没有多大问题,当然,这也是需要体力支撑的,体力不够,什么猛将都没用。

    但直接冲击对方的军阵可不一样,冲阵之时,运气要占绝很大一部分原因,谁知道附近有什么危险,就算赵云太史慈这样的武将能眼观六路,耳听八方,对危险有敏锐感知力,但人家要是有陷坑,绊马索之类的东西呢!

    看罗大大的《三国演义》就知道了,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,牛叉不?玄幻不?但罗大大也要弄个真龙护体,红光缭绕之类的玄幻剧情的把赵云救出陷马坑,不然的话,除非赵云的战马是透视眼,能看清一切危险才可以。

    第三百二十章假到真时真亦假

    饭要一口口的吃,李重再怎么占据优势也不可能一口吞下曹操的一万多兵卒,曹兵也不是任人宰割的绵羊。

    乱战的话,李重也能取胜,但那会增加兵卒的伤亡人数,所以李重采用步步推进的策略,一部分一部分的吞噬曹操的兵卒。

    除了锲而不舍追杀许褚的赵云,高顺、太史慈、周仓三人保持着严密的阵型,慢慢向内推进。散乱的曹兵根本没有任何抵抗能力,逐一被三人绞杀,如果不是曹操及时下令兵卒聚集到渡河军队之前,很有可能会落到全军覆没的下场。

    曹操飞快的计算了一下,自己手下的兵卒已经有一半渡过汶水了,所以曹操立即抛弃了还在战斗中的曹兵,全军退向汶水南岸。

    曹兵像蚂蚁一样涌上浮桥,乱哄哄的向汶水南岸挤去,无论曹纯如后约束也无济于事。

    曹纯大怒,带着督战的虎贲军接连砍杀了数十名曹兵,血染浮桥,这才让曹军恢复渡河的秩序。曹纯的决定英明无比,如果让曹兵一拥而上,浮桥上人挤人,兵卒移动的速度反而更慢了。

    见到挤不上浮桥,有心急的曹兵就直接跳入汶水,泅水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