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五百八十三章 恭请皇爷校阅大明海军疏 (第1/2页)
这个问题,魏公公有过考虑。 拉人头发展下线,利用亲情、乡情、友情来凝聚军队,对于一穷二白的魏公公创业起步阶段,肯定是有好处的。 其一,好招人。 其二,团结力量大。 好招人不用多说,团结这块自是指都是一个地方出来,沾亲带故,上了战场再不堪,也不会见死不救。人要死的多了,说不得也就红眼上去拼了。 将心比心,他魏公公要和姐夫、大哥一块去当兵,瞅着大哥和姐夫陷入敌军包围,他能一跑了之? 以此方法编组的军队,先天性凝聚力要比一般军队要强。 这会恐怕还是小孩子的五省总理卢象升练的天雄军,以及那个曾剃头练的湘军,便都是这么给成的军。 卢象升的天雄军在崇祯朝可列入明军三强,另两强是孙承宗练出来的关宁军,以及洪承畴的洪兵。 战斗力上,无论是天雄军还是关宁军、洪兵,都吊打其余明军。可惜,最后均是败给了奴隶制的满八旗。 不过,失败却非纯军事因素,政治因素占了大半因素。 从一开始,魏公公就是要走卢、曾的路练兵。 但是,发展下去,就会重走湘军那条老路。 届时,各大小营头都是自有体系,名义上服从他魏公公,实际却是各玩各的。他魏公公辛苦到最后,就跟曾剃头一样,也就是挂个名。 攻破天京后,曾剃头为何不敢反,黄袍加身,造他满大娘的反? 不是因为什么左李牵制,也不是因为忠义仁孝,更不是因为洋大爷不同意,而是因为他曾剃头手下那帮湘军虎狼其实是各成体系,真正号令不了多少。 湘军内部体系的争斗从剌马案就能看出很大问题来。 有曾剃头的教训在,魏公公能不借鉴? 眼下他是没办法,他是个太监,太监想要招兵,想要正经良家子弟跟他混,难度不亚于蜀道行。 所以,他就得用特殊手段创业,把人马拉起来再说。 那些“拉人头”的就是他魏公公起家的功臣,没有这些人,他魏公公能在这么短时间就拥有上千号人马? 不可能的。 任是你肃宁县再配合,任你说的天花乱坠,没有那些拉人头的到处劝人来当兵,也不会有几个报名的。 说白了,那些“拉人头”的家伙就是敢于吃螃蟹的人。 这螃蟹就是魏公公拿出去的真金白银。 世人例来如此,只要有人敢于尝试,敢走出那第一步,之后就会不断涌出尝试的人。 如果一成不变的照搬湘军体系,这些个吃螃蟹的人就会演变成为将来的大小军头。 谁拉来的兵归谁管,想不成为军头也难。 从肃宁开拨时,什么马字营、宋字营、陈字营,不就预示了将来会发生什么么。 为何这么久了,魏公公只要曹文耀和伍福铭按他的训练手册练人,而不给这些营头正式的官制,明确上下体系? 原因不是因为魏公公跟皇爷、刘督公那讨不到正式官防官凭,而是在于魏公公看到了将来。 他不可能真的按照当初的许诺,大肆封赏那些拉人头的家伙们。 且不说这些人有没有能力,单从他们拉来的人只听他们这一点,就注定魏公公必然要撕下虚伪的面具,在某个时间点将他们靠边站。 兵是他魏公公的兵,可不是大小主任们的。 他魏公公指着这魏家军将来力挽狂澜呢,哪能轻易就变成又一支关宁军呢。 但是,就这么直接耍赖,肯定也是不行的。 你魏公公给自己的亲兵营定个忠、信、智,结果轮到自己做事,先把个“信”给毁了,还如何带兵? 这招兵又不是一锤子买卖的事,往后你魏公公要不要补充兵源了?还要不要常回家看看了? 那家乡父老指着你脊梁骨骂你没义气,不讲信用,你魏公公心里真能做到君子坦荡荡。 肯定不行!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,魏公公有点逼数。 两世为人,也不是白活的。 手段无非两个,一是政工和军事并立,二就是明升实降,大高帽子戴着,好话说着,银钱拿着,但就是个参事不管事。 解决了这个最致命的问题,才能既确保子弟们对他魏公公无限忠诚,又能杜绝将来尾大不掉的麻烦。 具体采用哪个,魏公公倒没正式决定,也不急着把整编方案弄出来。 他在等军装。 佛要金装,人要衣装。 军队首先要有个样,别看现在穿的五花八门,像个群众集会似的,真要是把军装往身上一套,立时就有严肃和庄重感。 军装就是制度,古来今往,制服这东西是最容易出集体感,也是最容易出权威的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