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114节 (第4/4页)
难以化解。曹仁的兵力差李重太多了,战争的兵力对比并不绝对,用三万人对抗六万人,虽然是二比一的比例,但弱势一方不一定失败,可是如果用一百人对抗二百人,再精妙的指挥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。 果真在李重分兵以后,曹仁只能在各个营寨抽调兵卒回防历城,这样一来,李重进军的速度也快了许多,到了三月,李重终于推进到济水附近,但很可惜,现在天气已经很暖和了,济水就真的是济水了,连一块冰都没有,李重只能打造浮桥渡河。 建造浮桥是很无奈的举动,因为这样一来,李重必须拿出一部分兵力驻守浮桥,不然的话,一旦被贾诩后这个老狐狸算计到浮桥的具体位置,派兵偷袭烧毁了浮桥,李重的数万大军就真的欲哭无泪了。 到了现在,李重的用兵也渐渐沉稳起来,这是必然规律。 初到三国,李重一穷二白,手下无兵无将,想要成事必然要冒风险,用兵自然是以诡道为主,幸运的是,李重有着对历史的先知先觉,这才能有惊无险的发展起来。 可是到了现在,李重占据两州之地,手下有十万大军,文臣武将也不在少数,自然就不会冒险了,李重也有了沉稳的资本。 同时,李重又接到一个消息,马超在泾水大破曹操,杀的曹操割须弃袍,靠着许褚拼死护卫才逃出生天。而且西凉的羌人也派兵协助马超,看起来曹操已经必败无疑了。 但李重知道,这也就是马超最后的回光返照了,唯一让李重不确定的是,马超战败之后到底会落到什么地步,是在西凉苟延残喘,还是提前投靠大耳贼。 可以这么说,三国发展到后期,诸侯之间的胜败看的就是各方诸侯的实力对比,人为因素要小了许多。 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虽然是以少胜多,但其中也有必然因素,并不完全是周瑜和陆逊的功劳。 曹魏能一统天下,归根结底靠的就是曹操打下的雄厚底子,蜀国的诸葛亮再妖孽也还是被司马懿活活拖死。假设一下,如果将司马懿和诸葛亮换个位置,一向以谨慎著称的诸葛亮估计会比司马懿还过分。 李重这里战事艰难,孙策和周瑜进展去极其顺利,两个人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,就将开赴到下邳城下,依照臧霸的抵抗强度来说,不出一个月,二人就会攻下下邳,进而占领徐州。 第二百五十六章枭雄们的底牌 十天之后,历城县的城墙已经斑驳不堪,上面布满了烟熏火燎的痕迹,还有一块块龟裂状的凹痕,那是投石机石弹制造的损伤。而随着天气的转暖,北方的各条大河已经解冻了,战场上不时吹过屡屡春风。 建安六年三月中旬,曹操再次在逆境中爆发,用一封书信离间了马超和韩遂,趁势大破马超的十万西凉劲卒,席卷凉州指日可待。 必须要说明的是,李重和孙策绝对不会立即得到曹操击败马超的消息,古代的通信不是那么发达。大概来说,李重和孙策大约要有半个月以上的消息延后期。 不要小看了这半个多月的时间,利用这半个月的时间,曹操做出了一系列部署,全是可以改变天下局势的大手笔,枭雄之姿尽显无疑。 首先,曹操命令夏侯渊急速赶赴汉中,统领张鲁手下的军队进攻益州,迫使刘璋抽调兵力防守。 夏侯渊完全是不顾伤亡的进攻葭萌关,刘璋惊骇不已,急忙命令严颜回军益州,抵御夏侯渊。这一举动间接导致了刘氏联盟的解体,让徐晃和郭嘉可以松上一口气。 紧接着曹操命令卫康为州刺史,和马超的残兵周旋,自己带领五万大军前去支援夏侯惇。从这里也可以看出,曹操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到了李重身上。顺便提一下,曹操五万大军的先锋就是夏侯恩。 其实夏侯恩并不是杜撰出来的人物,他本来是夏侯惇的族弟。 同时,曹操命令臧霸拖住孙策,一定要注意,曹操的命令是拖住而不是击败,也就是说,臧霸可以打败仗,可以丢失下邳,可以丢失徐州,但一定要死缠烂打的和孙策周旋,哪怕是打游击也行。 另外,曹操还命令(请求)辽东的公孙度出兵三万,协同张辽出兵攻打蓟县,迫使李重回兵救援高顺。 这是釜底抽薪之计,按照曹操的设想,李重最少要抽调两万军队,才能保住幽州的局面。 曹操偷偷训练的五万大军终于派上用场,基本上弥补了兵力不足的局面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